细想来,时至今日,与王牧羽老师相识已十七载。这位70后画家,我之所以称他“老师”,是因为他曾经是我高中时期美术理论的启蒙老师。正是这个亦师亦兄的人,把我带入艺术的文字世界,并用自己一路求学的执着精神现身说法,鼓励、启发、大步向前——他始终想让他的学生们明白,从艺之路,无有止途。他最爱说的一句话:我为你们骄傲。事实上,我们都,以他为荣。
这篇文字被我废弃过好几个开头,似乎怎么开头都不对,针对启蒙老师的作品进行评述,多少有僭越之嫌,也多少会有情谊兼顾,无可否认,内心深处的感念情绪总是在不经意间浮显而来。但我会努力在下面的文字里尽量忘却这是启蒙老师的作品,尽量保持一个评论人应有的理性与客观——希望这样做,可以勉强算作是我对王牧羽老师知遇之恩的感念与致敬。
一
王牧羽创作于2013年的“云象”系列是从那些有水、有树、有路、有房舍的“边缘”系列、“突围”系列里一步步走出来的,又好像是自然而然的升腾。它同时具备两种特征:一个是视觉美学的提炼,由宏观到微观,自下而上,从构图整体的风物之中筛择出某个局部进行深度观察,取景方式很像是电影常用的“摇摄”,以完成画面主体元素的转场;一个是物理层面的精神升华,陆地上任何生灵的呼吸最终都会成为“云”的组成部分,某种程度上,“云”是生灵存在的终极形态,又是其唯一象征。
即使是选取视域中的局部加以表现,王牧羽也从来不是一个被细节统治的人。因为他选择的是“无限的局部”——以空幻、虚渺、难以状形的“云”作为描述对象,让这些转瞬即逝的形状发出声音,让那些古往今来的时间在仰视的顷刻间弥合,复现那些与经典有关的蕴藉之味。
同样描摹平凡之物,不同于诗人弗朗索瓦·蓬热书写“板条箱”之时超乎寻常的感性俯视——“在通往集市的每个街角,它闪耀着,以粗木材那谦卑的明亮”,王牧羽是完全仰视的姿态,尽管描绘在纸上、最终呈现在展厅里都并非如此。某种程度上,诗人弗朗索瓦·蓬热的诗歌完美地强调了后现代学者利奥塔的美学:“艺术是日常生活余烬的瞬间闪光”,他用艺术的眼光于平凡世界发现了一只兀自闪耀的板条箱,甚至用同一种眼光发现更多。他用史诗般的文字去触摸那些略显卑微的物体,不惜脱离自身,钻到另一个物体的存在形态内部获得体验,如同莫兰迪不厌其烦地借助那些瓶瓶罐罐言说自身。
王牧羽的“云”则不尽然。这被古今中外文化艺术界反复吟诵的“云”,因其本身具有诗意的联想属性,是自然界相对的永恒存在,从不缺乏放笔直写或移情于上者。这一创作主题不会带给人卑微甚或普通的意象,它舒展、飘逸,有时内敛、不苟言笑,有时愤懑、激荡,在不同的氛围当中显现千变万化的情绪。观其表象,总有言不尽意的部分。他透过同质不同态的“云”,看到的是大千世界的不同事物:有形或无形。“云”可以是一曲《广陵散》,其笔墨放恣有度暗合曲调起伏回转,轻松地完成旋律的视觉化转换,又仿佛云间自有伎乐天藏匿于中,自在演奏。
“云”也可以是一所海市蜃楼的幻想之城,城在云中,云即是城,把城市从疲惫的苦役中解救出来,抛掷于空,浮现出大工业时代浮躁、彷徨表征层面之外的浪漫情怀,经由一个转瞬即逝的人间幻影;“云”还可以意涉二十四节气当中的某一个:惊蛰、夏至或立冬,节气是自然规律表现形式的一种,更像是宇宙洪荒周而复始的记事结,以各具情态的“云”充当记事结的意象符号,带有隐秘的诗意;“云”也或者指代“竹林七贤”中的某位雅士:嵇康、刘伶或山涛,“云”在此时有了“人格化”的属性,笔墨描述变得新鲜,富有性格,动态“拟人”,不再是诗意,而是诗本身。
同一个意象和概念被反复强调,并阐发出无限可能:一种有关于物象——“云”的气息联想,而不局限于“云”本身。与此同时,画的题目也成为作品语意的重要部分,经由联想向无限推演。
二
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气韵,即使是落落生动、语语目前,也终究脱离不了“藏”的面纱。含而不露,恰如“隔岸观物”、“雾里看花”,保有一定距离地观看更容易引发神思与情感,而绝非一览无余地再现原物。而王牧羽在此基础上又过渡到另一层,他既不满足于描述那些现实世界的具体轮廓,又没有采取一定距离地观想对岸的风物,而是选取了一个极具代表性的符号,从这一个点生发整个世界。毫无疑问,“云”成为了王牧羽世界观的意象——可仰观、可倾听、可对话。此时的“云”于他而言,无所不包,无所不在,承载着自远方推送而来的、蕴藏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思想,飘荡在我们每个人平视的前方。
Copyright Reserved 2000-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(粤)B2-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(粤)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
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-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
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[2018]3670-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(总)网出证(粤)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